我要投稿   新闻热线:021-60850333

饶宗颐:声言传世,功德不朽

时间:2018/2/28 16:40:08

来源:东方网教育频道    作者:陈乐 楼丽莎    选稿:夏荔

“我来不及看书,来不及烦恼”。

“我一天的生活,上午可以在感性的世界里,到了下午说不定又游到理性的彼岸上,寻找着另外一个世界,另外一个天地。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,没有人涉足的地方,我越是想探秘。”

——饶宗颐

WDCM上传图片

2月6日凌晨1时左右,文史学界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在睡梦中离世,享年101岁。

饶宗颐,字固庵、伯濂、伯子,号选堂,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。其茹古涵今之学,上及夏商,下至明清,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、书画金石,无一不精;他贯通中西之学,甲骨敦煌、梵文巴利、希腊楔形、楚汉简帛,无一不晓。与钱钟书并称为“南饶北钱”,与季羡林并称为“南饶北季”。被誉为“通儒”、“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”,“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”。

大富之家,自学成才

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大富之家,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、工商金融界名流,几代皆为潮州首富。饶锷在家乡建造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——天啸楼,藏书十万余卷。

饶宗颐曾自述:“我小时候十分孤独,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,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,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。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,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、填词,还有写骈文、散文;二是写字画画;三是目录学;四是儒、释、道;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。”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,饶宗颐养成了超强的自学能力。

这位后来学富五车的汉学大师,当时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少年,比起在学校,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。虽然再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,也未曾留学海外,但却精通英、法、日等六国语言,还熟知古代梵文、楔形文、甲骨文、金文、简牍帛书文字,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。

1935年,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,年仅18岁的饶宗颐破格被聘入广东通志馆中,专职艺文纂修。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,他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,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,对于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构建,起到了基础性的影响。

1935年,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,年仅18岁的饶宗颐破格被聘入广东通志馆中,专职艺文纂修。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,他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,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,对于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构建,起到了基础性的影响。

集国学大成之“游子”

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,根据他自己的归纳,其著述可分为:敦煌学、甲骨学、诗词、史学、目录学、楚辞学、考古学(含金石学)、书画等八大门类。他曾幽默地说,“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”。

季羡林在《饶宗颐史学论著选》序言中写道,“每一次有比较重要的文物出土,他立刻就加以探讨研究,以之与纸上遗文相印证。他对国内考古和文物刊物之熟悉,简直远达令人吃惊的程度。即使参观博物馆或者旅游,他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是时时注意对自己的学术探讨有用的东西。地下发掘出来的死东西,到了饶先生笔下,往往变成了活生生的有用之物。”

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、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,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。1959年,他出版巨著《殷代贞卜人物通考》,以占卜人物为纲,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,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。

1962年,法兰西汉学院将“儒莲汉学奖”颁给了饶宗颐。这个奖项被誉为“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”。由此,饶宗颐与罗振玉、王国维、郭沫若、董作宾并称为“甲骨五堂”。

七十年代,饶宗颐首次将敦煌写本《文心雕龙》公之于世,成为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。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《敦煌曲》,书中利用敦煌出土资料,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。

此后,他又独立出版《敦煌白画》一书,专研散落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,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。这两部著作的问世,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。

饶宗颐精通古琴,善于诗赋,书画作品清逸飘洒、自成一派。2003年饶宗颐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,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,这里挂满了他的各类书法和绘画作品。

人生哲学——“安顿说”

关于人生哲学,饶宗颐曾提出“安顿说”。他认为,“一个人在世上,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,这是十分要紧的”。

有人说,饶宗颐不食人间烟火,安心书斋做学问。其实不然。

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,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《心经》全文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,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,他说,要为香港开启智慧。

“心无挂碍中的‘挂碍’,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。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,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。”

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“慈悲喜舍”,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。

饶宗颐平生最钦佩庄子的“参万岁而一成纯”,这句话出于庄子的齐物论,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多与少、一万年和一瞬间,都看成同一回事,把一万年的精华提炼为纯度很高的一瞬间。

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,“万古不磨意,中流自在心”,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。“我是弹古琴的。有一次,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,作了两句诗。‘万古不磨’,就是中国人讲的‘不朽’,中国人讲‘三不朽’,即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”

东方网教育频道  陈乐